橡胶树(历史随笔)
每当我回到化州橡胶研究所旧址,心里总有一丝莫名的隐疼。看着原本大片的橡胶林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油茶和其他作物,一股失落感油然而生。我想,若干年后,后人也许不认识什么是橡胶树了。作为曾经的化州橡胶研究所科研办公室一员,将研究橡胶树选育种的传奇记录下来,传诸后人,或许从中可以得到某种启示呢?思考再三,还是结合个人保存的资料,动笔整理了这篇关于橡胶树的文章。
橡胶树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橡胶树原产于亚马孙森林,我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省区。
制作橡胶的主要原料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就是由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及干燥而制得的产品。
天然橡胶就是由橡胶树割胶时流出的胶乳经凝固及干燥而制得的。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性,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用途极广。
此外,橡胶种子榨油为制造油漆和肥皂的原料,橡胶果壳可制优质纤维。果壳能制活性炭、糠醛等。橡胶木材质轻、花纹美观,加工性能好,经化学处理后可制作高级家具、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
1大力发展橡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二师为骨干、四十三军部分官兵、翻身农民、高等院校师生和东南亚归侨等组成的第一代农垦人,在粤西雷州半岛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植胶工作。他们头顶烈日,脚踏荆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他们抗台风,驱虎狼,冒酷暑,斗严寒,用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将亘古蛮荒的粤西雷州半岛变成了千里沃土,万顷碧绿的橡胶园。
从最初的摸索种植,到目前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培育,农垦橡胶生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措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农垦人为橡胶的稳产高产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为农垦“走出去”战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极大地支援了祖国经济建设,促进了国防事业的发展。
农垦的成立,开启了农垦人在粤西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创业和建设征程,谱写了新中国橡胶发展的辉煌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农垦人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农垦事业的发展,经历过低潮、震动和调整。在杂草丛生、猛兽出没、瘴气弥漫的土地上垦荒,在北纬十七度以北橡胶生长禁区植胶,在粤西雷州半岛“风、寒、旱、瘠”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农垦人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是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
2生长环境与选育种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26~27℃,在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和产胶但不耐寒,在温度5℃以下即受冻害。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毫米,但不宜在低湿的地方栽植。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浅根性,枝条较脆弱,对风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风寒并降低产胶量。
橡胶树寒害,是由寒潮、冷空气侵袭而形成的。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橡胶树光合作用停止;未等到气温降至5℃以下时,橡胶树就开始受害。广东垦区地处热带北缘,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寒害。
橡胶树受寒后,受害部位的组织及其生理机能受到破坏,出现各种寒害症状。树冠寒害,表现为嫩叶枯焦、叶片枯死和枝条干枯等。茎干寒害,表现为出现黑斑、外层树皮冻枯、爆皮流胶、树干冻枯直至整株死亡等。茎基寒害,表现为茎基部位爆皮流胶而引起树皮溃烂。根系寒害,表现为主根爆皮流胶或干枯、侧根部分干枯或全枯、吸收根和输导根冻死。
属于热带雨林植物的巴西三叶橡胶从原生地引种到东南亚之后,已经是繁殖多代的人工植物群落。这些异地生长的橡胶树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资源价值,是因为它的胶乳含量远高于它们处于原生状态的祖先,这是长期科学繁育的结果。但它们的这些种优势能否代代保持下去呢?这就涉及到植物遗传学规律。人工繁育的植物是会发生种性变异的。中国的橡胶树全部引种自东南亚,它们的种性优势已经减弱。当时,橡胶垦殖的当务之急还不是解决橡胶的品种变异问题,要紧的是种植的成活率和增长率。
考察已经证明,巴西三叶橡胶树也能在中国的华南地区生长,但它相当娇贵,但它们对生长的小环境十分挑剔。其时,粤西地区准备种胶的地方,大部分都是覆盖着原始森林或次生林、灌木荆棘的处女地。对于大面积种植橡胶树如何达到速生高产,也知之甚少,只知道芽接树优于实生树。橡胶的两种种植方法是:用橡胶籽育苗直接种到地里,长成的橡胶叫实生树。在橡胶幼苗上嫁接高产优质的橡胶芽条,谓之芽接树。芽接讲究技术,那时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很少,主要是归国的华侨工人。无论是实生树还是芽接树,首先都需要橡胶树种子。
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中国橡胶科研的压轴之作,在巴西三叶橡胶树在中国高纬度大面积种植成功之后,它将这一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橡胶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中国热带农业科研人员和农垦三代人协作攻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数以千计的科技人员,数以万计的职工参与其中。活跃在南国橡胶园的科技人员,为橡胶事业建立了功勋。从育种、种植、管养割到产品加工,都有开拓性的建树。这支知识分子队伍,从党中央决策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起,就与垦殖大军并肩同行。
1955年初的寒害几乎毁灭了粤西北部的新垦殖胶林,有二千多万株橡胶幼苗被冻死。苏联专家到受灾胶林考察,他们灰心丧气了,冷冷地宣布:“中国不能种橡胶!”“雷州半岛不能种橡胶!”“胶树就算长大也流不出胶乳!”
他们的观念回到了教科书上的那个“定论”:橡胶树只适合南至南纬10度,北至北纬17度之间的热带雨林地区生长。而热带雨林的气候标准是:年平均气温24°C以上,最冷日平均气温18°C以上。
不仅仅是苏联专家,谁也没有想到,雷州半岛会有那么强的寒流。南端的徐闻等地,气温普遍是2°C,最冷时接近0°C。北边高州北纬24°左右地方更冷,团结农场测得的室外温度是-2°C。垦殖前的多次的科学考察,都没有发现这样的低温记录。
我国橡胶育种研究人员并没有灰心。他们总结经验,利用国外优良无性系和杂交亲本与我国抗性强、产量高的品种(材料)杂交,先后选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34个推广级新品种。
橡胶树,在北纬24度地区,生长得郁郁葱葱……
3选育种研究成果
农垦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挑战了橡胶树的生长地理极限,用创新精神征服了科学界,震惊了全世界,打破了西方生物界权威专家的认定:巴西三叶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生存的论断,一举夺得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
1982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举行了一次特别记者招待会。农垦局局长赵凡充满自豪地宣布:“被世界植胶界公认为在北半球只适宜在北纬17度线以南生长的巴西三叶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到达北纬24度。这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这项成果,将由国家授予科学发明一等奖。”10月17日,这则消息成为新华社的电讯,传遍了全世界。
在粤西北部,种植的胶林超过北纬21度的农场就有:
黎明农场北纬21.5度建设农场北纬21.6度
红峰农场北纬21.8度和平农场北纬21.9度
曙光农场北纬21.8度红十月农场北纬21.9度
红阳农场北纬21.4度水丰农场北纬21.9度
织篢农场北纬21.7度鸡山农场北纬21.9度
火星农场北纬21.9度红五月农场北纬21.9度
团结农场北纬21.9度化州研究所北纬22.0度
新华农场北纬22.0度胜利农场北纬22.1度
三叶农场北纬22.1度红旗农场北纬22.3度
突破业界公认橡胶树不适宜在北纬17度以北生长的定论,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成就了新中国的橡胶种植产业这一历程,是一场独创的“绿色革命”。在这期间,数十万人三十余年的血汗付出可歌可泣!
4选育种的故事
在这里讲述的,是我们的老所长、高级工程师黎炎的故事。
大寒害过后,发现了胶树还有树头未被冷死的,还有高州橡胶育种站负责人、专家黎炎技术员。
黎炎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艺系。大学毕业他就来到粤西农垦,参与橡胶育苗、护苗、垦殖、选种育种。寒流前,他刚刚被任命为高州橡胶育种站负责人。特大寒流导致种植的橡胶损失惨重,很多农垦职工留下了泪水。面对寒流,他对同事们说:“光流泪无济于事,现在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鼓舞大家的勇气。”“现在最需要我们技术部门拿出有效办法和有力的数据,技术人员一定要发挥作用!”
工人向他反映,高州农校和茂名镇盛村有几株老胶树,这次寒流毫无影响。黎炎马上一听马上带两个技术员骑单车赶往现场。来到高州农校,果然见到三株胶树,郁郁葱葱。紧接着骑车四十多里赶到茂名镇盛村,看到有五株胶树,围径都已达到五六十公分,不受寒害影响。老乡们反映,这是30年代华侨带回来种植的,已经历过几次寒流,至今仍然枝繁叶茂。
黎炎高兴地对同事说:“这八株树,足以说明我们这个地方可以能种植胶树。所以,不能盲目听信,实践才见真知。”
调查返回后,黎炎连夜奋笔疾书,写出调查报告。他运用大量事实,从实践到理论论证橡胶树能够在中国土地上生长,批驳了洋专家“中国不能种胶”的断言。
接着,他又派一名胶工专门管理采割那五株胶树。采胶结果,每株树每天的胶乳达三十多毫升,高产的一株达五十多毫升。黎炎再次撰文,用鲜活的事实批驳了苏联专家“胶树长大了也流不出胶乳”的断言。他坚信,粤西地区不仅可以种胶,而且能够产胶。黎炎的调查和研究为粤西垦殖局的决策了有力证据,极大地鼓舞了橡胶工人的信心和勇气。
寒流后,摆在黎炎面前的最主要工作,就是选育出抗寒品种的问题。他带领技术员和工人,跑遍了高州、化州、信宜等县境内的十几个橡胶农场,发动技术人员和工人选出抗寒母树六千多株,又从中筛选了六百多株,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橡胶选育种工作。
黎炎的选育种经历是我国橡胶选育种的缩影。在实践中,黎炎意识到,单纯从个别地区现有的少量品种中选出产量高、抗性强的优良无性系概率有限。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以增加育成概率。在现有条件下也应当广泛引进不同品系,以丰富橡胶树的种质资源。接下来的几年里,黎炎三次到海南引种,行程万余里,先后到了南傣、大丰、那大、保亭等橡胶育种站引进品系三百多个,在高州橡胶育种站建立了十四个品比试验区。
1961年,黎炎被调去筹建化州育种站(化州橡胶研究所前身),他把试验项目又带过去。这一年,国外大面积推广种植的GTI品种被引进,该品系具有高产和良好的抗寒性。黎炎了解到海南大丰育种站已引种,立刻赶去将GTI品系的芽条取回,用之前到广西红山农场拿回的橡胶实生树作砧木进行芽接试验。
他举办了芽接技术训练班,亲自给工人们上课,作示范,并亲自选择土地、设计品比区图纸,和技术人员及工人一起定植胶苗,在站内建立了八个品比试验区,在信宜县前排建立了一个试验区,后来又在高州、化州、廉江及广西黎塘等地建立了前哨试验区,1965年,推广到新华、和平、黎明、火星、团结、建设等农场试种。
通过试验研究,黎炎确认,GTI品系比其它品系寒害轻一至一点五级,产量比其它实生树高出一倍左右。经过多年的试验,终于找到了适合在粤西北部重寒害地区推广的橡胶品种。
5逐渐消失的胶林
我喜欢走进胶园去欣赏那枝繁叶茂、浓荫盖地的橡胶林。在近处看,橡胶树笔直挺拔,直直的主干有层次地分出粗壮的枝丫,树冠象一把把巨大的绿伞。登高远望,橡胶林依着山势展现层层翠绿,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微风吹过,整个林海就象翻腾着层层绿浪!
著名农垦诗人洪三泰,曾挥笔写下了《橡胶树》赞歌:
你在古代的流放地扎根,
一代一代,代代成林。
你向山峦要的是红土、赤石,
你给山峦披的是青衣、绿云。
寒暑带给你阵阵创痛,
风暴留下的是累累伤痕。
枝叶扫除茫茫烟雾,
躯干抗击万钧雷霆。
呵,南国坚强、无私的胶林,
你勇敢地生存,却为民献身。
胶乳是你的汗和血,
为了祖国,宁可流尽……
他赞美橡胶树,他赞美了象橡胶树一样无私奉献的农垦人……但一首短诗,岂能诉尽农垦人奋斗的艰辛与悲壮,抒发创造的欢乐与自豪;岂能包容得下他们丰厚的硕果和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笔者也曾作有二首:
橡胶树
热带丛林旧景殇,
挺身北纬御寒狂。
摇篮三叶春阳丽,
碧绿一抹复艳妆。
伤迹条条皆奉献,
乳白缓缓化钢梁。
荣光已步云风去,
回首桉林叶正黄!
(新韵仄起入韵)
采桑子垦二代回忆
潺潺泉水天堂月,花入帘霞。鸟语喧哗。嶂下青山写梦遐。
流金岁月依稀在,瞬间风华。梦醒波咤。倩影时光留我家!
(词林正韵)
我们曾经每天都带着无限的激情,施展精湛的技术,精心打理着每棵橡胶树,陪它们走向黎明,共同淋浴第一缕阳光。
夕阳的余晖给橡胶林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金灿灿、亮堂堂。走进林间,用不年轻的双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抚摸着那一条条割胶留下的刀痕,我的双眼模糊了。背靠一棵笔直的橡胶树,面对夕阳,我缓缓坐下,眼前再次出现那生命中永不忘怀的一幕幕。
我们曾经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着这片土地,种下一棵棵嫩小的橡胶苗,也种下我们青春的风采。
残阳如血,橡胶林在残阳中无声呜咽。
啊!橡胶林!因为你的存在,我无法忘记那段艰难的岁月!当独自翻阅尘封已久的内心履历,目光会在布满伤痕的那一页上久久停留,然后轻轻的一声感叹,再缓缓地将那一页翻过……
(2019.9.17完稿于茂名市龙岭苑)
本文部分历史资料来自《化州橡胶研究所所志》(作者编写)和《化州农垦志》及原粤西农垦相关资料,谨向原作者致谢!